如今的牛华溪路牌

  张志忠,1932年生于五通桥牛华溪,一家三代都住三洪井附近的半边街上。张志忠在新中国成立后去了外地工作,但眷顾老家,经常回牛华镇探望父母,对牛华溪的名胜古迹、庙宇会馆总能娓娓道来,十分健谈。退休后,他回到故居牛华镇生活已经有27年,对牛华溪的天车、井房、灶房的演变过程,都能娓娓道来。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红岩关的历史变迁,都能讲清来龙去脉。

  红岩关原本不大,房子外形也不起眼,就平房数间。从红岩关到沙湾头,沿河路边都架设起井房天车,布满晒水坝与各记灶房。靠近红岩关的灶房名为永泰灶,沿江岸有开源灶、恒大灶、同心灶、大成灶,到牛咡沱为三洪井,坎下是五洪井,附近尚有天堑井、佑顺井、新元井、路边井、同兴井、华兴井……在牛华溪,“过了井房就是灶房”,民间都如是说。

  如今的红岩关,从牛华镇沙湾头出去,也要走上很长一段乐五公路的荒地,最后在临近红岩口的弯道处,出现“昌源水业”的招牌,才是红岩关遗址。在红岩半坡,有旧房空屋,破烂不堪,但盐道遗迹犹存。

  法国人色伽兰(1878年—1919年),诗人、作家。他原本是个传教士,一生在中国有过三次旅行的经历,又是个考古学家,写有一本《中国西部考古记》。他于1914年6月中旬,从乐山城乘船到达盐场牛华溪,用相机记录下红岩子到沙湾头一带天车井架“万灶生烟”的盛景,为“犍乐盐场”(犍为盐场与乐山盐场的合称)留下珍贵的历史照片。

  1949年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28师155团进驻牛华镇,对牛华溪的乐山盐场实行军管。1950年,川康区五通桥盐务管理分局的军代表为唐尧勋,局长谷茂福,局以下分设犍为场署、乐山场署、井仁场署3个,场署下共分设20个场务所。红岩关为乐山场署的5个场务所中唯一查验盐运的专属场务所,红岩关的查验稽核工作,一直持续到1956年盐场公私合营,五通桥成立“四川省公私合营五通桥制盐厂”以后,红岩关场务所才关闭停用。新中国成立后,牛华设乐山盐务管理分局,老百姓都叫它为“官盐局”,1955年4月,“官盐局”并入五通桥盐务管理局,由五通桥统筹统销各镇的制盐产品。至此,“犍乐盐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红岩关的房屋产权,划归到五通桥制盐厂名下,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五通桥要在牛华镇选址兴建一座自来水厂,红岩关遗址又被划给牛华自来水厂使用,直至今天。

  不久前,笔者特意到红岩子山下的“红岩关”实地考察,悠悠盐关,岁月留痕。虽然当年的盐关旧址,因多次扩建乐五公路被拆被毁,但逾越千年的丹霞红岩,还迎着盐风古道把守于斯;江岸上的老码头,沧桑古韵的堡坎原石还依稀可辨。在“老乐五”路的沙湾头,还有一段“原貌依旧”的古道被保留到现在。

  在红岩关遗址的公路边,屹立有一块公路标牌,上书“牛华溪”,而非“牛华镇”。这个路牌是在告知后人,曾经以稽核闻名的红岩关,就设在这里。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