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根据《方案》,我国计划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巴蜀大地峰峦环绕,江河纵横,丘陵山岩密布,具有开凿石窟与摩崖造像的天然条件。此地的石刻造像艺术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有发展,前后延续长达两千年。两地石窟与摩崖造像点位众多,分布广泛,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四川省45处、重庆市 12处),其中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依托巴蜀摩崖造像资源,打造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巴蜀摩崖造像的突出价值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中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四川盆地的石窟寺观在全国分布最密集,摩崖造像在全国数量最多,宗教类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并且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以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潮。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广元石窟、巴中石窟等,都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山大佛建造于唐代,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开启了大佛的风潮,代表了佛窟在巴蜀的转折,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成渝地区唯一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深厚的巴蜀根基、突出的中国特色、世界独树一帜与难以替代的“东方石刻造像之都”文旅圣地。安岳石刻素有“上承龙门,下启大足”之称,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资阳市安岳县是目前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所要彰显的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决定了以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两大世界遗产为核心,以安岳石刻、广元石窟、巴中石窟等巴蜀摩崖造像为支撑,建设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无疑具有川渝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核心依托性与突出引导性,符合川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价值释放。

 

 

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突出意义

   川渝联合创建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应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及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抢抓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战略机遇,打造新时代中华文明的文化高地、世界知名的文旅目的地,推动川渝文旅融合发展大有裨益。巴蜀地区作为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结合部,是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也是佛教传法的重要通道。川渝联合创建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有助于推动区域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之中,是川渝联动、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是必须按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导,充分立足“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对巴蜀摩崖造像的内涵价值进行充分地再发掘。二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4类主体功能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三是系统协调推进5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建设: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 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

 

乐山如何参与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是要夯实基础工作。成立高规格的研究机构和高水准的研究团队,不断提升石窟、摩崖造像方面的研究能力,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成果和利用成果,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研究优势和成果优势。二是要加强战略合作。联合大足、资阳、广元、巴中等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保护基地建设、课题研究、文化品牌推广、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三是要抢抓发展机遇。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战略出台这一重大机遇,联合其他地区尽快启动巴蜀摩崖造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力争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获得支持。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