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五通桥区志》载:张仲铭,原名张志芳,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于犍为县磨子场双漩坝(今五通桥区金粟镇双漩村),在家排行老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独自离家去成都谋生。民国元年(1912)春,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与刘伯承同窗。毕业数年后,转入刘文辉部任第五混成旅旅长,驻防富顺,人称“张二旅长”。民国12年(1923)8月,任四川第一军第二混成旅团长的刘伯承,在大足的“讨贼之役”中大腿负重伤,在成都就医。为避杨森追缉,民国13年(1924)1月,张仲铭秘密护送刘伯承到其故乡养伤。半年多后,刘伯承腿伤治愈,他派人护送刘伯承和吴玉章从五通桥去上海,并资助500块大洋。民国16年(1927)4月,他再次派人将遭刘湘围困的刘伯承从泸州解救到富顺,次月护送其脱险,取道上海转南昌,参加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

  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

  民国21年(1932),张仲铭脱离军界,寓居北平、苏州。抗战爆发后,举家回到成都。次年起,张仲铭投资创办实业,先后开办有吉祥煤矿、盐灶、成都启明电灯公司等,并合资兴办嘉裕碱厂、嘉乐纸厂等,并与其兄张富安合捐5万银元(购置土地200余亩及住宅一幢),赠与成都光华大学。校方后来将建成的办公大楼命名为“富铭堂”。新中国成立之初,张仲铭应刘伯承之邀,任川南行署财政厅副厅长,后自感不胜其职,遂辞职返家。1976年2月9日,张仲铭病逝于五通桥竹根镇,享年84岁。

  张仲铭的故居在岷江西岸的金粟镇双漩村四组,是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据其义务守护者、村老协会长张昌明(76岁)介绍,民国6年(1917)的那场大水冲走了“张二旅长”的家,后来才在这里修了这座院子。院子坐南朝北,四周有围墙,墙内以前种有柑子林。院子呈正方形,面积约2000平方米。正门在北面,现在用砖封了,两扇大门移到了东侧门。进中门后,宽敞明亮的院坝两角,原来有两棵树高叶茂的黄葛兰(现仅存右边一棵)。左边依次是粮仓、厨房,右边依次是管事、保镖的住房和会客厅。正堂是供奉神位的堂屋,左边是其父母的居室,右边是其卧室。四合院由青砖砌成,小青瓦屋面。在屋脊和屋顶上,用五色瓷片装饰,可谓新颖别致。新中国成立后,院子内办过公共食堂、酒厂、小学、幼儿园,再后来又成为老协活动场地。现在,张昌明在东侧门开了个小店,兼顾看护这座院子。

  古民居中的“珍品”

  这座民国时期建成的民居,因其远在偏僻的双漩坝上,完好地保留至今。笔者细数了一下,院子里现保存有14个雕花石础,6个雕花石凳,16个垂花柱,26个梁楣雕,不仅雕刻精美,而且整体完好。

  院内有大小房间16间,每间都是上有望板、下有地板。正门与中门之间梁架左右两边的梁楣雕为4层,呈1个、2个、3个、4个之序,自上而下排列,这在乐山古民居中是罕见的。堂屋的4扇木门,上部是窗棂,下部则为花卉组成的福、禄、寿、喜4个字,精美奇特。窗棂、撑弓、雀替上不同的图案,均采用双面镂雕、花雕、圆雕等技法,层次分明,华美悦目。整个院子的门、壁、柱、廊,全是穿斗结构。廊庑之间采用立柱驼峰逗拱,间以梁楣雕装饰。伫立院中环顾,整个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明亮,建筑古朴典雅,庭院幽静闲适。在笔者寻访的古民居中,应属珍品之列。2006年9月,张仲铭故居被市政府公布为“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