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目前乐山市拥有峨眉武术、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沐川草龙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57项、市级157项,已认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43人、市级220人。设立非遗传承传习、展览展示场所22个,其中获得省级授牌传承体验基地、工艺工作站等场所12个。

 

这些非遗项目和文化也曾在历届旅博会上大放光彩,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向来自各地的朋友们展示和弘扬乐山优秀的非遗文化。

 

 

图 / 恒旅网

 

今天,就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乐山非遗技艺的风采吧!

 

#国家级非遗#

 

#01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图 / 夹江发布

 

夹江竹纸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夹江手工纸就因其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

 

康熙初年,夹江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竹纸的生产规模最大时,全县的三分之二人口都在从事造纸,夹江因此被誉为“蜀纸之乡”,名扬全国。

 

图 / 恒旅网

 

夹江竹纸以嫩竹为原料,用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

 

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3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制作好的夹江竹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

 

图 / 恒旅网

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先后两次来夹江和纸农一起研究改进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研制出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大千书画纸”, 被张大千赞之为“国之二宝”。

 

 

 

 

 

#02 沐川草龙图 / 恒旅网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流传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扎耍龙灯技艺,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体现。

 

图 / 恒旅网

 

制作草龙的工艺复杂且精细,主要工序包括选材→熏蒸→上骨架→上草→连接→上龙筋等,要采用编、织、镶、绕、缠等10多种工艺技巧。

 

编扎一条长50米的草龙,需要近 200个人工。而在整个编扎过程中,龙头的制作是最为耗时,也是最为关键的,因为这是龙的精气神所在。

 

图 / 乐山市文化馆

2008年6月,沐川草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与发展上,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彬,与哥哥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焕均一起扛起了将沐川草龙发扬光大的大旗。

 

不仅如此,去年12月沐川县文化馆还联合二位传承人,立足于沐川县实验二小开展“非遗进校园”教学活动,《沐川草龙培育传承新生力量》荣获“2023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省级非遗#

 

#03 宋笔制作技艺

宋笔,又名“大抓笔”。1937年,著名画家徐悲鸿题下了“嘉州产名笔,工艺甲西南”的赞语。

 

宋笔继承了宋代抓笔技术的基础,并在制作和配料上加以发展。宋笔制作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有兼、齐、顿、掌等10道大程序,还包括几十道小工序。

 

 

宋笔既保留了宋代抓笔的特长,又增加了新的特色。按柔、健、强毫的用量,宋笔分为软中硬三类,三类笔种的主要用毫分别是:软性宋笔——柔毫为主;中性宋笔——健毫为主;硬性宋笔——强毫为主。

 

成品宋笔笔锋尖齐、腰力强、弹性好,书画时刚劲有力,不散不乱,蓄黑适度,无论中锋行笔,侧锋取势,点、擦、皱、染无一不佳。

 

图组 / 微嘉州

宋笔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西亚各国。2009年,宋笔制作技艺被列为四川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4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图 / 乐山市文化馆

 

峨眉扎染是四川扎染(古称“蜀缬”、“贡品宫缬”)的重要分支,在民间被称为“扎花”、“捏蛾蛾花”、“狗足爪花”或“疙瘩花”,现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峨眉扎染是唐朝时期沿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传播而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峨眉人民在宫廷“蜀缬”的基础上,融入民间文化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味”扎染。

 

图 / 乐山市文化馆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以棉、麻、丝绸为染织物,以中药材黄莲、黄柏、板蓝根等植物为染料,通过扎结使织物局部防染而产生图形的民间印染技艺。

 

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染前处理、打版工艺、扎结工艺、染色工艺、染后处理工艺,扎结方法和染色方法灵活运用,再加之扎结力度的变化,染色次数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使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产生丰富的图案和色彩。

 

 

 

 


#市级非遗#

 

#05 峨眉山“龙头拐杖”制作技艺

图 / 乐山市文化馆

 

峨眉山龙头拐杖制作工艺,是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区域在峨眉山市黄湾乡万年村。

 

中国的拐杖历史源远流长,峨眉拐杖起源于民国二十几年。龙头拐杖用木头制作而成。它的选材很考究,均以自然生长取材,一般选用红木、楠木、杉木、实木等树根雕琢而成。 选好树根后晾干,根据树根造型定龙的形态,用小刀、原凿等工具进行过细,再打磨、抛光,最后上漆

 

图 / 乐山市文化馆

 

在峨眉山上,有一位名叫陈正松的老人,是“龙头拐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无尽的热情,雕刻出了上千根精美的龙头拐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

 

陈正松老人的雕刻技艺源自对峨眉山古建筑上龙形雕刻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他通过观察庙宇立柱等建筑上的龙形雕刻,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他的龙头拐杖不仅形态各异,而且种类繁多,每一根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和智慧。

 

图 / 乐山市文化馆

 

近年来,陈正松老人以木兰树、红豆树、竹子等为原料,创作出了“单龙拐杖”“双龙拐杖”“九龙拐杖”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龙头拐杖。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更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06 永青阁毛笔

“永青阁”毛笔是乐山民间畅销不衰的驰名品牌,至今仍一直持续着纯手工家庭作坊生产和摆摊推销的传统模式。

 

2017年,“永青阁”毛笔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青阁”毛笔均系精心制作,选料考究,从选毛、脱脂、梳绒清甩、齐头、押毛、梳层、掌毛、理汇、分头、护毛、吃干、栓控干台再到达10余道工序。

 

使用者在用笔的方圆、藏露、曲直、滑涩、肥瘦、刚柔、虚实等方面,都能发挥极佳效果。

 

 

 

#07 李菜刀

乐山李培德打制的菜刀,又名“李菜刀”,由菜刀名匠李培德一手创立和打造,素有“李培德菜刀,前切后宰一刀挑”之美誉。

 

2013年,“李菜刀”被列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组 / 嘉州图书馆

李菜刀秉承了手工艺特色,一把看似普通的菜刀,都要经过三四十道工序,手工锻打100次以上,需要铁匠6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成品。

 

而且,因材料比过去上了一个档次——使用特殊的不锈钢材料,在最后几道工序上(抛光、打磨),采用了更先进的现代技术。

 

如今,虽然李培德老师傅已经不在了,但他创立的“李菜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被更好地传承下去。

 

 

 

#08 嘉州传统骨伤疗法图 / 乐山市文化馆

 

嘉州传统骨伤疗法指乐山骨科大师钟鹏创建的骨科流派,乐山钟氏骨科流派源于佛家伤科与道家伤科的结合,流派治疗骨伤以外治为长,至今已历经三代传人。

 

 

图 / 乐山市文化馆

其运用中医的传统手法治疗疾病。临床采用端、接、摸、提、推、拿、按、摩、捏、揉、弹、拔等手法治疗骨折及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复位后采用小夹板固定,加强骨的稳定,减小患处的二次性创伤。手法作用于软组织可达到舒筋、捋筋、通经、顺气、减压的效果。

 

这一代传承人叶智勇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现已带徒三人,均已在门诊部运用嘉州传统骨伤疗法从事诊疗工作,服务社会。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分享

每个人的生活中

或许都会有非遗存在的印记

除了今日这份技艺篇

接下来还将推出

艺术篇、美食篇及文化活动篇

等多个系列,敬请关注!

让我们一起感受

乐山的非遗之美~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