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乐山大佛景区旅游,细心的游客可以发现,在景区北山门临江的崖壁上,从右至左用繁体镌刻着“凌云义渡”四个大字。“凌云”二字稍小,“义渡”二字1米见方,采用凹槽阴刻,柳体行书,字迹苍劲有力。左旁款竖书一行小字“永不取钱”,右上角落款为“民国十三年□□”等,其余字迹已风化模糊。“义渡”是什么?何人为何所题?为何在此设“义渡”?为何“永不取钱”?这些问题都是好奇的游客想要知道的。

  “义渡”源于民间慈善事业

  近代乐山,由于战争频繁,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再加上连年旱涝等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日趋贫困,终年不得温饱。城区及乡村需救济的贫民、乞丐、难民越来越多。篦子街、得胜门、关帝庙、斑竹湾及铜河公式一带,都是乞丐聚集之地,人们称之为“叫化营”。临近新中国成立前,单城区的“叫化子”(乞丐)就有5000余人。据民国36年(1947年)的乐山《立言报》报道:“……贫民生活之惨,非目睹难以置信,几乎十室九空。庙儿拐……一带之船棚户尤属凄惨,大佛寺及老霄顶下面情如乡村,草棚破屋,全系望天……在水西门,一某姓祖母孙女二人,手提破篮,内装树皮以代食料……”诸如此类描写贫民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报道比比皆是。在这种情景下,乐山境内各种政府与民间组织设立的慈善机构应运而生。

  近代乐山的慈善机构设立起于清代,鼎盛于民国时期。机构设立根据募捐款来源分政府与民间团体两种。民国时期,乐山由政府设立的救济机构主要有“救济院”“救济事业协会”“冬令救济委员会”3种;民间团体自发组织的救济机构则有“红十字会乐山分会”“中华基督教教会乐山分会堂”“救生会”“明道院”“孤儿院”等10余种。在救济方式上,政府慈善机构主要分阶段拿出一部分救济款开办粥厂和平价食堂,或设置临时收容所,向贫民发放米面和衣被等救济物品。而民间慈善机构的救济方式则五花八门,主要是依靠地方政要、士绅、大商号和厂家的捐赠募资或承办,向贫民定期施舍安葬棺木、免费义诊、免费茶水、免费食物、免费收容孤儿等。其中,设立“义渡”就是乐山民间慈善机构特有的一种救济方式。

  “义渡”,顾名思义为“义务摆渡”之意,即在河流渡口设立专门的渡船,由招募来的船夫义务为过往的游客或行人摆渡而不收取一文钱。但这个“义务”是相对的,船夫对游客摆渡不收一文钱是尽义务的行为,但船夫尽了“义务”则是要付酬的。这个酬劳哪里来?是靠民间募资筹集来的,即船夫的工资是由民间慈善机构或承办人来支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义渡”实质上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福利事业。

  乐山境内三江汇流,纵横交错的河流很多,故设立的义渡也较多。据旧县府文献记载:民国以后境内所设义渡点就有20余个之多,最鼎盛时有27个。乡村河道的义渡多为乡、保长及宗祠出资承办;城区义渡出资承办的多为城内士绅、政要及大商号和大厂家。城区岷江东岸的“凌云义渡”又叫“篦子街义渡”,是由当时驻防乐山的川军第八师师长陈洪范,于民国12年(1923年)出资承办的。“凌云义渡”“永不取钱”等字样,也是陈洪范于民国13年手书,请匠人镌刻于渡口崖壁上的。

  “凌云义渡”的设立与命运

  “凌云义渡”地处凌云山北面的三江汇流处,这里由于凌云山与东岩接壤,河岸线沿山体形成一个巨大的“S”型凹槽,西来的大渡河、青衣江和北来的岷江,在这里交汇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水沱,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港。掌握了水径的船夫,无论遇到多大的洪水天,只要关键时刻紧摇几桨,船就可顺着水径滑入漩水沱,平缓地进入港湾渡口。老百姓称“凌云义渡”的漩水沱为“金银沱”“聚财沱”,意为乐山城的财气都在这里回漩聚集。

  在地理位置上,“凌云义渡”是当时乐山城连接岷江东岸及外埠的咽喉要津。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乐山境内三江上都没有修建固定的桥梁,有些河段只在枯水季节临时搭建简单的浮桥,三江两岸的行人过往主要依靠摆渡船。而位于城东岷江对岸的凌云渡从“凌云义渡”处远眺嘉州城口,则是乐山人到下江宜宾、自贡、重庆,甚至进入滇、黔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两岸城乡贸易及百姓交往的重要通衢。更重要的是,大佛寺与乌尤寺也在岷江东岸的凌云渡口上。故无论城里临大渡河的水西门、铁牛门、肖公嘴,还是临岷江的王浩儿、徐家公式、福泉门等渡口的行人,要由陆路到五通桥、犍为或要到大佛寺和乌尤寺,均要乘船到凌云渡口上岸。可见凌云渡口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也可见在凌云渡口设“义渡”的重要意义。

  陈洪范率部于民国9年至14年驻防乐山。此人行伍出身,粗通文墨,性格豪爽,驻防期间喜欢乘船到凌云山大佛寺烧香拜佛,又喜欢参加地方民间组织“明道院”的法事活动。一方面为方便自己过河过水,另一方面也为了笼络收买人心,他于民国12年捐资“明道院”成立慈善会,又让“明道院”的慈善会出面承包了城北王浩儿渡口和河对岸的篦子街渡口,将这两个渡口列入他出钱赞助的“义渡”。并于民国13年手书“凌云义渡”等字,镌刻于渡口崖壁上,这就是“凌云义渡”的由来。

  陈洪范驻防乐山时,还组织人维修过乐山大佛,捐资承办过高西门外的难民收容所,举行过每年腊月向穷人发放米面钱财等慈善活动。在陈洪范带动下,乐山各地的20余个义渡很快找到了出资方。义渡的开展,极大地方便了三江两岸老百姓的交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就拿“凌云义渡”的设立来说,城里人逛凌云、乌尤名胜,岷江东岸各乡的农产品进城,下江各地的客商来乐贸易等等,都要方便得多。就连当时篦子街的“叫化营”,通过“凌云义渡”也得到了很好地救助。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战争连年,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时期,乐山境内成立的慈善机构或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都不长久。究其原因,当时地方积贫积弱,需救助的贫民、难民、乞丐太多,慈善机构的救助都是杯水车薪。有些慈善机构的捐款经常不到位,发出的“纸飞飞”(领救济食品的凭条)不兑现。

  “凌云义渡”的命运也是一样。陈洪范驻防乐山6年,承办义渡仅3年,就被杨森赶跑。有意思的是:杨森兵临城下,陈洪范率败兵选择的逃亡之路,正是横渡岷江东岸向重庆方向逃窜,关键时刻“凌云义渡”救了他的命。陈洪范跑后,“凌云义渡”失去经费来源,很快也就停运了。唯渡口崖壁上的刻字,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也给后人发展旅游交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